在台灣,農曆七月也就是鬼月,自七月一日鬼門開那天起,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結束,對台灣人來說,是一段充分展現對民俗與信仰敬畏的日子,而在這個月份,民間也有一些相應的祭典活動,例如鬼門開其實是真的會「開門」,早期許多「陰廟」裡設有一道小門,會在鬼門開這天把門打開,讓好兄弟們可以出來走走,接受民眾祭拜,目前位於台北芝山岩的同歸所,仍保留著七月一日打開大墓公墓頂的習俗,而萬華的東三水街市場,則是在鬼門開這天,掛上「陰公普照」紅燈籠,告訴街坊鄰里,農曆七月到了!
不同家的佛手包,右上太和餅舖、右下三六食粑、左上二和珍、左下為士林武聚宮發放給信眾的。(施景耀 攝)
在如此特別的日子裡,自然有許多期間限定的祭祀食物,而像萬華這樣的百年老城,更是有許多屬於傳統信仰的點心食品,出現在傳統糕餅舖與普渡祭祀現場,例如摩訶、必桃與佛手包,不知道大家有聽過或是看過嗎?摩訶的外型。(施景耀 攝)
摩訶,外型如蓮花座,名稱來自於佛家語的「摩訶薩普眾生」,也有一說來自佛教故事中「目連救母」中的主角--目連,其本名為「摩訶目犍連」,從名稱與外型來看,就能理解摩訶這食物的誕生並使用於祭祀現場,具有祈求解脫、渡化眾生的美意。必桃的外觀。(施景耀 攝)
必桃,外型如橫躺的壽桃,製作上會在上頭切裂一刀,來與壽桃做區隔,因頂端開了一刀致使麵包體在蒸熟後開綻,取名來自台語的「裂桃(pit-thô)」,稱之為「必桃」,而這個頂端開裂象徵著打開的地獄之門,用意卻是良善的,祈求好兄弟們早日投胎啊!三六食粑的素三牲。(施景耀 攝)
佛手包,一份裡面會有兩樣物品,分別為佛手加上佛眼,一併稱之為「佛手包」,這一組商品如同佛語的「通身手眼」,代表著千手千眼的觀音佛祖來渡眾生,也有一說是代表身手矯健、耳聰目明,用以祈求眾人在祭典期間一切平安順利。二和珍的低脂巧克力三牲。(施景耀 攝)
另外,萬華的地標艋舺龍山寺有個特殊的規定,因龍山寺是佛寺,供品不可使用葷食,故祭拜時供桌上會出現「素三牲」,就是希望能在祭拜三牲與素食之間找到平衡點,因此周邊的傳統糕餅店便因應發展出各種新式素三牲商品,像「三六食粑」的沙琪瑪素三牲、果凍素三牲,「二和珍」的低脂巧克力三牲等,看著都很趣味,歡迎大家如在農曆七月來龍山寺附近走走時,可以到老糕餅店看看甚至購買這些期間限定的商品喔!
🌟順遊路線:龍山寺站-東三水街市場-太和餅舖-二和珍-三六十粑-艋舺龍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