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艋舺三少系列第三篇,為什麼會有這個名詞呢?正好是龍山寺前發跡的三家百年老店忠義號、兩喜號與川業肉圓,這三間百年老店都正好傳承到了第四代,也恰巧第四代都同年,也各自擁有擅長的獨門小吃,不知該說是風雲際會還是因緣所致,但就這麼正好在這個百年老城區裡,有這三家同時有著相同際遇的老店,值得一起書寫一篇。
提到萬華的百年老店川業肉圓,很多老在地人會跟你說沒聽過,因為早期的老店名是新竹肉圓,顧名思義這是一家來自新竹的口味,據說是明治43年1910年時第一代的創辦人陳承業有感於早年捕魚遇難而有轉職想法,而向一位泉州老師傅習得製作肉圓與貢丸的手藝,並於新竹城隍廟常創業至今。
有趣的是後來川業肉圓的第二代負責人想要拓展事業時,發現艋舺的繁華,也正巧當時有獲得同是供奉靈安尊王的黑金町粳仔寮青山宮指示,艋舺青山宮所在的艋舺地區是值得發展的地方,於是舉家搬遷來到艋舺地區發展至今百年不斷,也真的是冥冥中自有神明的保佑。
新竹來的口味,肉圓自然跟艋舺不一樣,川業販售的是新竹常見帶有客家色彩的紅糟口味肉圓,將溫體的豬後腿肉放入帶有酒香的紅糟中醃製一天後再炒過一次,再加入埔里的香菇與嘉義的鳳尾筍,一起包入手拍的肉圓皮之中,透過先蒸後炸的方式讓肉圓皮口感有彈牙感,再淋上混入紅糟肉汁調味的紅糟醬,一碗招牌的川業肉圓就成形了。
自於新竹肉圓如何成為川業肉圓,來自於第四代的陳勁宏接棒時間是民國111年,於是在思考品牌轉型與商標註冊時,取了111年轉型與生意川流不息之意,同時也想紀念第一代的創辦人陳承業,於是就出現了川業這兩個字,但很多老客人回來常常會找不到心中的那間新竹肉圓,所以目前店裡是兩種招牌都掛著,第三代老闆用著新竹肉圓服務老客人、第四代老闆則以川業肉圓服務新客人。
除了肉圓之外,據說艋舺地區開始出現貢丸,也是川業自新竹帶來的手藝之後,才有所謂的街頭貢丸湯,所以我們都會推薦吃肉圓要順便喝一碗貢丸湯,才能感受一道完整的百年小吃歷史厚度,而且據川業老闆所說,他們家料理的水源都是特別上山取用鮮甜的山泉水,完全體現了老職人的料理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