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艋舺公園旁路口的老招牌。(施景耀 攝)
「麵線之戰」第一棒,我推出原萬華戲院大腸麵線魷魚羹參戰,光是招牌名稱就很有懷舊感,這家麵線所在地的巷口外,就是腹地廣大的艋舺公園,時間往前推移到1993年改建捷運站之前,這個公園裡,曾有座龍山商場與西三水街市場,故此曾被稱為「艋舺的不夜城」,是艋舺人聚會、吃飯、聊天娛樂的好所在,之前本專欄曾經寫過的艋舺三少百年老店兩喜號、忠義號、川業肉圓等,都曾落腳於此,這裡過去還曾有家電影院,名為萬華戲院,前身是大正十年落成的「艋舺戲院」,見證了此地從日本時代的繁華盛景到成為公園與捷運站的歷史與轉折

簡單美味的大腸麵線。(施景耀 攝)
從公園旁的巷口走進來,就會看到麵線招牌上寫著「萬華戲院邊巷內」,以前來這裡看電影的人,等電影開演前必會來上一 碗麵線,接著到隔壁買一顆元祖胡椒餅進場看電影,在那個電影院還沒販售爆米花的時代,這就是艋舺地區看電影的定番套餐,在我出生前,這家麵線曾搬遷過一次,而打從我有印象以來,麵線店就在目前這個位址營業,且品項從未改變過,堅持只賣大腸麵線跟魷魚羹,不華麗也不花俏,就這麼單純的只製作這兩種品項,靠著扎實的料理功夫經營了超過一甲子的歲月

包在羹裡的大腸羹。(施景耀 攝)
這間麵線店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家的大腸麵線在上桌後是看不到大腸的,直到咬開一口魚羹後,才會驚喜發現大腸包裹在裡面,這作法是將大腸槌製過後,與魚漿一起包裹進大腸羹中,是一種相當古早味的製作方式,如今已非常少見了,在北部,我印象中除了這家之外,基本上要到基隆才會吃到一樣的口味,至於麵線本身,則是走濃稠輕甜的味道,最後加上蒜泥就上桌,是非常簡單的味道,厲害的地方就在於這麵線無須花俏,用這質樸的滋味「直球對決」就非常足夠了。

超過一甲子的簡單好味道。(施景耀 攝)
舒國治老師於2007年出版的《台北小吃札記》中,第十八家便是收錄了萬華戲院邊巷內麵線,這受到大師認證的好滋味,非常低調的在巷弄中賣著兩鍋簡單的食物,完美體現了台灣小吃精髓,簡單但認真的煮食過日子。
🌟推薦周邊順遊路線:九日咖啡-艋舺龍山寺-青草巷-莽葛拾遺-原萬華戲院大腸麵線魷魚羹🌟